10月28日,访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前往美海军横须贺基地,登上了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
据《新闻周刊》等美媒报道,特朗普对现场美军官兵发表演讲时宣布,他将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以后建造的航母一定要使用蒸汽弹射器和液压升降机。
特朗普称自己非常懂造船,然后在演讲中两次对在场“华盛顿”号航母的舰员发问:你们觉得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哪个更好?听到现场有官兵回答“蒸汽弹射”后,特朗普称电磁弹射器“愚蠢、荒唐”。
明眼人都知道,特朗普这是在翻十年前的旧账。2015年福特级首舰福特号下水时,电磁弹射系统和电动升降系统曾被视为美国海军的技术骄傲。
理论上,电磁弹射比蒸汽弹射更高效、更节能,还能根据不同机型调整弹射力度,甚至能延长舰载机常规使用的寿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吓人。
根据美国海军协会2024年发布的报告,福特号在2023年的部署期间,每百次弹射就会出现1.2次重大故障,远超设计指标的0.08次。
更要命的是,2024年肯尼迪号海试时,电磁弹射器曾因电力系统故障陷入瘫痪,导致整个飞行甲板停摆近8小时,这在高强度海战中几乎等同于自杀。
成本失控更是让特朗普抓住了把柄。美国政府问责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单套成本从最初的3.1亿美元飙升至4.7亿美元,比蒸汽弹射器高出60%。而维护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电磁弹射器的平均维护周期仅为蒸汽弹射器的三分之一,每次维护需要动用专业电力工程师团队,单日工时成本就高达20万美元。
这些问题并非技术瑕疵,而是从设计理念到工程实践的系统性溃败,也难怪特朗普能理直气壮地拿纳税人的钱做文章。
但把时钟往回拨真的那么容易吗?说白了,特朗普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却忽略了军事装备发展的基本规律。蒸汽弹射器固然成熟可靠,但其固有缺陷早已暴露无遗。
这种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每次弹射都要消耗625公斤蒸汽,导致航母动力系统效率骤降;而且最大弹射力固定在36吨,无法适应未来更重的无人机或更轻的隐身战机。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2025年的评估报告精确指出,若回归蒸汽弹射,将使美国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变弱30%,这在中俄海军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简直是战略自杀。
更现实的问题就在于,美国的蒸汽弹射器产业早已断档。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老师傅们透露,最后一套蒸汽弹射器的生产线年就已拆除,有关技术工人要么退休要么转岗到电磁弹射项目。
现在要重启生产线,光是重建供应链就需要至少5年时间,单套成本可能比电磁弹射器还要高。
更尴尬的是,福特号、肯尼迪号和正在建造的企业号已经安装了电磁弹射系统,要改回蒸汽弹射就得把飞行甲板切开重建,每艘航母的改装费用保守估计在20亿美元以上,这还不算长达24个月的工期。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刚发布的报告已经敲响警钟: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可能会引起未来十年美国航母可用数量减少2艘,直接削弱太平洋舰队的部署能力。
他需要通过这一种接地气的表态来争取蓝领工人和保守派选民的支持。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成蒸汽比电好的二元对立,既符合他一贯的简单化叙事风格,又能塑造敢跟官僚体系叫板的形象。
但军事决策不是真人秀,美国海军协会的专家就尖锐指出:如果电磁弹射真的一无是处,中国为什么还要在福建舰上采用类似技术?
事实上,中国的电磁弹射系统通过采用中压直流技术,已经实现了比美国更稳定的性能,2024年福建舰海试时百次弹射故障率仅为0.3次。
这种技术竞争的关键时期,美国选择退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技术水平,无异于主动放弃未来的海上霸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发表演讲的同一天,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上将悄悄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请求追加12亿美元用于电磁弹射系统的改进。
备忘录里承认现有系统存在问题,但强调通过软件升级和部件替换,2026年前可将故障率降至0.1次/百次。
这种军方与白宫的公开分歧,暴露了美国军事决策体系的深层矛盾——当政治算计凌驾于技术规律之上时,再强大的军事机器也会陷入混乱。
回望历史,军事技术的突破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蒸汽弹射器取代液压弹射器时,也曾遭遇过数百次故障;核动力航母的发展初期,更是差点因为反应堆事故胎死腹中。
关键不在于遇上问题就回头跑,而在于有没有处理问题的耐心和能力。特朗普用愚蠢、荒唐这种情绪化的词汇定义复杂的技术问题,本质上是对美国军工体系数十年积累的不尊重。
如果真的按照他的行政令执行,未来美国航母甲板上有极大几率会出现荒诞一幕:一边是先进的F-35C战机,一边是上世纪的蒸汽弹射器。
现在留给美国海军的时间不多了。要么顶住政治压力继续改进电磁弹射系统,要么承担战略倒退的风险回归蒸汽时代。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必须清楚:航母弹射器从来不是简单的蒸汽vs电的选择,而是关乎美国未来海权利益的战略抉择。用政治口号指导军事建设,最终付出的代价恐怕会比电磁弹射器的故障更惨痛。